老年人骨折的急救措施包括保持伤者静止避免移动患肢、用夹板或硬物固定骨折部位、冰敷减轻肿胀和疼痛、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安抚情绪减少紧张焦虑。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伤者静止避免移动患肢:骨折后随意移动可能导致断端移位或加重损伤,应让伤者保持原姿势,避免自行调整或行走。若必须移动,需多人协作托住伤肢和躯干,保持整体稳定。脊柱骨折时尤其需谨慎,避免扭曲或弯曲身体。
2.用夹板或硬物固定骨折部位:临时固定可减少疼痛和二次伤害,可用木板、硬纸板或折叠毛巾包裹患肢,绑带松紧适中。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上下关节,例如小腿骨折需固定膝踝关节。开放性骨折需先清洁伤口,再用无菌敷料覆盖后固定。
3.冰敷减轻肿胀和疼痛: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同时缓解疼痛。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冻伤,尤其糖尿病患者需谨慎。
4.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骨折后6-8小时是黄金处理期,尤其是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休克、昏迷等情况需立即送医。搬运时保持平稳,避免颠簸。就医时详细说明受伤过程和已采取的急救措施。
5.安抚情绪减少紧张焦虑:疼痛和突发状况易引发恐慌,需用平和语气沟通,指导缓慢呼吸以放松。避免围观或频繁询问,保持环境安静。情绪稳定有助于降低血压波动和疼痛敏感度。
急救过程中避免喂食或饮水以防手术麻醉风险。观察是否出现面色苍白、冷汗等休克征兆,必要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告知医生伤者的慢性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