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需进行血常规检查、分泌物培养、影像学检查、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具体分析如下:
1.血常规检查:通过抽取静脉血分析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严重感染可能出现核左移现象。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也能辅助诊断,动态监测可评估治疗效果。
2.分泌物培养:采集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如痰液、脓液或尿液进行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培养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避免污染影响结果准确性。阳性结果可指导抗生素选择,但培养周期较长,通常需48-72小时。深部感染需结合穿刺或手术获取标本。
3.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或CT等可定位感染灶并评估范围。肺部感染常见肺纹理增粗或实变影,腹腔感染可能显示积液或脓肿。影像学能发现隐匿性病灶,如骨髓炎或深部组织感染,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4.药敏试验:对培养出的细菌测试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形成药敏报告。通过抑菌圈大小或最低抑菌浓度判断药物效果,避免经验性用药导致的耐药性。结果需结合临床调整用药,尤其对重症或特殊耐药菌感染至关重要。
5.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针对特定细菌DNA片段进行扩增检测,快速识别难以培养的病原体。适用于结核分枝杆菌、衣原体等检测,灵敏度高且耗时短。但需注意假阳性风险,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检查前需空腹或清洁感染部位,避免影响结果。根据症状选择针对性项目,严重感染需多项目联合。抗生素使用可能干扰培养结果,应在采样前咨询医生。检测结果需由专业医师解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