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裂的症状常见为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患处皮肤发红或瘀青、异常姿势或拒动、触摸时哭闹加剧。具体分析如下:
1.局部肿胀疼痛:骨裂后局部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形成肿胀。疼痛源于骨折端摩擦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疼痛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患儿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疼痛,但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或持续哭闹。
2.活动受限:骨裂导致骨骼连续性部分中断,患肢承重或活动时可能加重损伤。患儿会主动减少患肢使用,如手臂骨裂时拒绝抬举,腿部骨裂时跛行或完全不敢站立。观察活动范围缩小是重要判断依据。
3.患处皮肤发红或瘀青:骨裂伴随周围血管破裂,血液渗入皮下形成瘀青。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皮肤发红,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青紫色。淤血范围与损伤程度不一定成正比,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4.异常姿势或拒动:为减轻疼痛,患儿常采取保护性姿势。例如锁骨骨折时头部偏向患侧,前臂骨折时用健侧手托扶患肢。拒绝他人触碰或移动患肢是典型表现,睡眠中也可能因疼痛惊醒。
5.触摸时哭闹加剧:骨裂部位存在明显压痛,轻压患处可能诱发剧烈哭闹。压痛点多集中在骨折线附近,周围软组织压痛范围较广。检查时需手法轻柔,避免二次伤害。
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按摩或热敷。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关键,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日常需注意防护,避免高处坠落或剧烈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