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迁延与慢性腹泻的检查包括粪便常规与培养、血生化与电解质分析、肠道吸收功能检测、影像学检查、肠镜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粪便常规与培养:通过粪便检查可观察是否存在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或虫卵,培养可明确细菌或真菌感染类型。迁延性腹泻与慢性腹泻可能与感染未彻底清除有关,反复检测有助于指导用药。若发现脂肪滴,提示可能存在脂肪泻,需进一步排查胰腺或肝胆疾病。
2.血生化与电解质分析:长期腹泻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代谢性酸中毒等。血生化可评估肝肾功能、血糖及蛋白质水平,营养不良患儿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监测对纠正失衡至关重要,尤其伴脱水或惊厥时需紧急干预。
3.肠道吸收功能检测:包括木糖吸收试验、粪便还原物质测定等,用于判断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吸收障碍。乳糖不耐受患儿需进行氢呼气试验,但部分检查需结合临床表现。结果异常可能提示乳糜泻、短肠综合征等疾病。
4.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或X线可观察肠道结构异常,如肠套叠、肠梗阻或先天性畸形。钡餐造影有助于评估小肠蠕动功能及黏膜病变。怀疑胆道闭锁或胰腺异常时,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5.肠镜检查:结肠镜或小肠镜可直接观察黏膜病变,如炎症性肠病、息肉或溃疡。活检能明确病理类型,如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或乳糜泻。内镜检查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或便血患儿,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腹泻患儿需根据病情选择检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项目。营养支持与补液治疗应同步进行,尤其注意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检查前需充分沟通,减少患儿恐惧心理。结果解读需结合病史与体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