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是中医常见证候,多因脾胃阳气不足或外感寒邪引起,典型症状包括胃部冷痛、喜温喜按、食欲减退、泛吐清水或未消化食物,部分伴随腹泻、四肢不温、舌淡苔白等表现。
胃寒症状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胃部突然冷痛剧烈,遇寒加重,得温减轻,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腹胀。虚证常因脾胃阳虚,胃部隐痛缠绵,空腹或受凉时明显,进食温热食物缓解,伴有乏力、畏寒、大便稀溏等全身虚寒表现。长期胃寒可能导致消化功能减弱,营养吸收障碍,出现面色苍白、消瘦等症状。
调理胃寒需注意饮食温热,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瓜果等。日常可适量食用生姜、红枣、桂圆等温补食材,或通过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温阳散寒。若症状反复或加重,如持续疼痛、呕吐物带血、体重骤降,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胃寒者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实证多用良附丸、虚证可选理中丸,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