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结核的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病原学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表现:小儿肺结核常见症状包括长期低热、咳嗽、盗汗、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或胸痛,婴幼儿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发热多为午后或夜间明显,咳嗽持续两周以上需警惕。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是初步筛查手段,可显示肺内浸润、空洞或淋巴结肿大。CT分辨率更高,能发现早期微小病变,尤其对纵隔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更具优势。影像学表现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结核菌素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48-72小时后观察硬结直径。硬结≥10毫米提示感染,但无法区分活动性结核或潜伏感染。接种卡介苗者可能出现假阳性,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能出现假阴性。
4.病原学检测:痰液或胃液涂片找抗酸杆菌是传统方法,但儿童排菌量少,阳性率低。培养法耗时较长但特异性高,适用于疑难病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可提高检出率,但操作有创需谨慎。
5.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因扩增技术能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核酸,灵敏度高于涂片,尤其适用于痰涂阴性患儿。耐药基因检测可同步进行,指导临床用药,但成本较高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
小儿肺结核诊断需多学科协作,避免漏诊误诊。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接触者应进行筛查,加强营养支持提升免疫力。疫苗接种是重要预防手段,但需注意适应症与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