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腹痛、玫瑰疹、肝脾肿大等。早期表现多为发热、头痛、乏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相对缓脉、表情淡漠等特征性症状,部分患者伴随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伤寒的临床表现具有阶段性特点。发病初期以畏寒、发热起病,体温呈阶梯式上升,5-7天内可达39-40℃。第二周进入极期,高热持续不退,部分患者胸腹部出现淡红色玫瑰疹,压之褪色。消化系统症状突出,如腹胀、右下腹压痛,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第三周后体温逐渐下降,但全身虚弱、消瘦明显,恢复期需数周至数月。非典型病例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或轻微腹泻,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胃肠炎。
诊断伤寒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与实验室检查,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为确诊依据。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诱发肠穿孔。饮食应选择无渣流质或半流质,忌食生冷、粗纤维食物。抗生素治疗需足疗程,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带菌状态。预防重点在于改善卫生条件,注意饮食饮水安全,高危人群可接种伤寒疫苗。出现不明原因持续发热超过3天,尤其伴有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