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痰液检测、结核菌素试验及药物敏感性测试。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表现:肺结核常见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痰、低热、盗汗、乏力及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咯血或胸痛,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需高度警惕。早期症状易与普通呼吸道感染混淆,但肺结核病程较长且症状逐渐加重。若伴随结核中毒症状如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应进一步检查。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手段。典型影像表现为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的浸润性病变,可伴有空洞、钙化或纤维化。粟粒性肺结核可见双肺弥漫性粟粒样结节。影像学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避免误诊为肺炎或肺癌。
3.痰液检测: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痰培养是确诊肺结核的关键。连续三天晨痰送检可提高检出率。痰涂片阳性提示传染性强,痰培养可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并确定菌株类型。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能快速诊断,但成本较高。
4.结核菌素试验: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后48-72小时观察硬结直径,硬结≥10毫米提示可能感染。但接种卡介苗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假阳性,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假阴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5.药物敏感性测试:确诊后需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用药。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耐药结核病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治疗周期延长至18-24个月。全程规律用药是治愈的关键,避免擅自停药导致复发或耐药。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听力等,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密切接触未感染者。咳嗽时掩住口鼻,痰液需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