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导致耳朵流脓时,耳膜确实可能出现穿孔。急性或慢性中耳炎发作时,中耳内积液或脓液压力增大,可能冲破鼓膜形成穿孔,表现为耳道流脓。这种穿孔可能是暂时性的小孔,也可能发展为长期不愈的较大缺损。
中耳炎引发耳膜穿孔的机制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脓液积聚在中耳腔,压力升高会使鼓膜局部缺血坏死,最终破裂排脓。慢性中耳炎则可能因反复感染导致鼓膜组织持续受损,形成永久性穿孔。穿孔后,脓液排出可能暂时缓解疼痛,但细菌易通过穿孔处反复入侵,加重感染。部分患者穿孔后可自行愈合,但若炎症未彻底控制或穿孔过大,可能需医疗干预。
预防耳膜穿孔需及时治疗中耳炎。出现耳痛、听力下降或流脓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自行掏耳或用力擤鼻。抗生素滴耳液或口服药物可控制感染,较大穿孔需手术修补。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时佩戴耳塞,感冒时注意鼻腔通畅。若已发生穿孔,避免进水或异物进入,定期复查听力及鼓膜恢复情况。中耳炎反复发作或长期不愈者,需排查鼻咽部病变等潜在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