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肺复苏需要格外注意操作手法和力度,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儿童生理结构与成人不同,复苏时需要调整按压深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方式,同时需快速识别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如窒息、溺水或先天性疾病等。
展开来说,小儿心肺复苏需根据年龄调整操作细节。婴儿1岁以下使用两指按压胸骨下半段,深度约4cm;儿童1岁以上可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深度5cm左右。按压频率均为每分钟100-120次,与成人相同,但力度需更轻柔。人工呼吸时,对婴儿可采用口鼻覆盖法,儿童则捏住鼻子进行口对口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胸廓起伏。若现场仅有单人施救,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双人施救时儿童为15:2,婴儿仍保持30:2。特别注意避免过度通气,以免导致胃胀气影响复苏效果。
注意事项包括快速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在开始复苏同时呼叫医疗援助。检查环境安全后立即评估意识与呼吸,确认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时开始按压。按压部位需准确,避免按压剑突或上腹部。若存在异物窒息,先尝试背部拍击与胸部冲击法解除梗阻。复苏过程中尽量减少中断,每2分钟轮换按压者防止疲劳。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时,婴儿需选用儿科电极片或调节能量剂量。复苏后即使恢复自主循环,仍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