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杆菌感染确实可能引发膀胱结石。变形杆菌属于尿路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液中的尿素,导致尿液碱化并形成磷酸铵镁结石感染性结石。这类结石生长迅速,若未及时干预可能造成尿路梗阻或肾功能损害。
变形杆菌通过尿素酶作用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使尿液pH值升高至7.2以上。碱性环境促进磷酸盐与镁、铵离子结合形成结晶,同时细菌本身及其生物膜可作为结石形成的核心。感染性结石通常呈鹿角形填充肾盂,但膀胱内也可能形成不规则结石。长期留置导尿管、神经源性膀胱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更易发生此类感染。诊断需结合尿培养、影像学检查及结石成分分析,治疗需同步控制感染和清除结石。
预防变形杆菌相关膀胱结石需注重尿路感染管理。抗生素应依据药敏试验选择,尿素酶抑制剂如乙酰羟肟酸可辅助使用。结石清除后需定期复查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监测感染复发。日常需保持充足饮水,避免尿液滞留。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留置导尿管者需规范护理流程。出现排尿困难、血尿或腰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肾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