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确实是肾脏损伤的重要标志之一。尿液中出现过量蛋白质通常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是多种肾脏疾病的共同表现。健康状态下尿蛋白排泄量极低,常规检测呈阴性,当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24小时或尿蛋白/肌酐比值异常时,即具有临床意义。
肾脏作为精密过滤器官,其肾小球基底膜具有分子筛效应。在高血压、糖尿病、肾炎等病理状态下,基底膜电荷屏障或机械屏障遭到破坏,原本无法通过的大分子蛋白质漏入尿液中。微量白蛋白尿是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而大量蛋白尿>3.5g/24h通常提示肾病综合征。除肾小球病变外,肾小管间质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也可导致特殊类型蛋白尿。需结合尿蛋白电泳、肾功能检查及影像学综合判断病因,如糖尿病肾病多表现为渐进性微量白蛋白尿,而IgA肾病常以发作性肉眼血尿伴蛋白尿为特征。
鉴别诊断时需排除功能性蛋白尿如剧烈运动后和体位性蛋白尿等生理情况。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发热状态也可能引起暂时性蛋白尿。对于持续存在的蛋白尿,尤其伴随水肿、高血压或血肌酐升高时,建议尽早进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日常监测需注意留取晨尿或24小时尿标本,避免月经期检测,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不同病理类型的肾脏疾病治疗方案差异显著,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个体化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