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尿路结石是由于尿酸在尿液中过饱和析出结晶,逐渐聚集形成的固体沉积物,属于代谢性结石的一种。这类结石通常发生在肾脏、输尿管或膀胱,与高尿酸血症、尿液pH值偏低酸性尿及水分摄入不足密切相关。尿酸结晶在酸性环境中更易形成,当尿液持续偏酸且尿酸排泄过多时,便可能引发结石。
尿酸性尿路结石的形成与嘌呤代谢异常直接相关。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肥胖、糖尿病或遗传因素均可导致尿酸生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腰腹部剧痛、血尿、排尿困难等,若合并感染可能出现发热。诊断需结合尿液分析显示尿酸结晶及低pH值、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及血尿酸检测。治疗上,除镇痛、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外,关键在于碱化尿液常用枸橼酸钾钠以溶解尿酸结晶,同时控制血尿酸水平如服用别嘌醇或非布司他,并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升以上,稀释尿液浓度。
预防尿酸性尿路结石需长期管理生活方式。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比例,避免酒精及含糖饮料。定期监测尿液pH值,维持在6.2-6.8范围最理想。已有结石病史者需遵医嘱持续用药,不可自行中断。剧烈运动后或高温环境下需额外补水,防止尿液浓缩。若出现持续腰痛或排尿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结石导致尿路梗阻或肾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