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石膏固定、牵引复位、手术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功能锻炼。具体分析如下:
1.石膏固定:石膏固定是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或轻微移位的情况。通过石膏绷带包裹患肢,保持骨折部位稳定,促进自然愈合。石膏需定期更换或调整,避免压迫皮肤或影响血液循环。固定期间需观察肢体末端颜色、温度及感觉,防止并发症。拆除石膏后需逐步恢复活动,避免僵硬。
2.牵引复位:牵引复位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或肌肉拉力较大的情况。通过持续外力牵拉骨骼,使骨折端逐渐对齐。牵引分为皮肤牵引和骨牵引,前者适用于儿童短期治疗,后者用于需要较大牵引力的情况。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牵引装置及患肢位置,防止皮肤损伤或牵引过度。牵引时间较长,需配合后期康复训练。
3.手术内固定:手术内固定适用于严重移位、开放性骨折或关节内骨折。通过钢板、螺钉等器械直接固定骨折端,确保解剖复位。手术需严格无菌操作,术后需预防感染并定期复查。内固定物通常待骨折愈合后取出,少数情况可长期留存。术后早期需保护患肢,避免过度负重。
4.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支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通过体外支架连接穿透骨骼的钢针,稳定骨折端并便于伤口护理。支架可调节,利于后期调整复位。治疗期间需保持针道清洁,防止感染。拆除支架后需逐步加强患肢功能恢复。
5.功能锻炼:功能锻炼贯穿骨折治疗全程,旨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如按摩或辅助屈伸;中期逐步增加主动活动;后期强化力量训练。锻炼需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康复计划需根据骨折类型和愈合情况调整。
骨折治疗需结合年龄、骨折类型及个体差异选择方案。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观察愈合进展。避免自行拆除固定装置或过早活动。出现肿胀、疼痛加剧或皮肤异常需及时就医。饮食宜均衡,适当补充钙质及维生素D。保持乐观心态,配合医嘱完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