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他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缓解炎症和积液、咽鼓管吹张改善通气功能、鼓膜穿刺或置管引流积液、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诱因防止病情加重。具体分析如下:
1.药物治疗缓解炎症和积液:卡他性中耳炎常采用药物减轻黏膜水肿和炎症反应,常用药物包括鼻用减充血剂、黏液促排剂以及口服糖皮质激素。鼻用减充血剂可收缩鼻腔黏膜,间接改善咽鼓管通畅性。黏液促排剂帮助稀释中耳积液,促进排出。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炎症较重的情况,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长期用药引发副作用。
2.咽鼓管吹张改善通气功能:通过捏鼻鼓气法或专业器械进行咽鼓管吹张,可恢复中耳与外界气压平衡,减轻积液滞留。操作需规范,过度用力可能导致鼓膜损伤。儿童患者需在指导下进行,必要时由医务人员完成。该方法适合轻症或恢复期辅助治疗,急性期慎用。
3.鼓膜穿刺或置管引流积液:对于顽固性积液或听力明显下降者,可在无菌条件下穿刺鼓膜抽吸液体,严重时放置通气管长期引流。穿刺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感染。通气管通常数月后自行脱落,期间需定期复查,防止管腔堵塞或继发化脓性感染。
4.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疗法可加速中耳血液循环,减轻黏膜充血,促进积液吸收。治疗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导致组织损伤。物理治疗多作为辅助手段,需结合其他方法综合应用。
5.避免诱因防止病情加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等原发病,减少咽鼓管功能障碍风险。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增加中耳压力的行为。吸烟者应戒烟,烟雾刺激可能加重黏膜水肿。
治疗期间需观察听力变化及耳部症状,若出现剧烈疼痛、发热或脓性分泌物,可能提示病情进展,需立即就医。长期未愈者应排查鼻咽部占位性病变,儿童患者需关注语言发育影响。日常保持鼻腔清洁,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压力骤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