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在中药理论中属于咸寒之品,整体性质偏于碱性。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滋阴潜阳、益肾健骨的功效,这与碱性物质常见的沉降、收敛特性相符,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其含有大量钙质等矿物质成分,在体内代谢后呈现弱碱性。
从中医四气五味理论分析,龟甲归肾、心、肝经,其咸味能软坚散结,寒性可清热滋阴。这种双重特性使其既能中和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又能调节电解质平衡。现代龟甲富含碳酸钙、角蛋白及多种微量元素,水解后产生的碱性物质有助于维持酸碱平衡。炮制过程中醋淬工艺会短暂增加酸性,但最终产物仍保持碱性特征,这与《本草纲目》记载的引火归元作用机理相吻合。
使用龟甲需辨证施治,阳虚畏寒者慎用,避免加重阴寒。煎煮时应先煎30分钟以上以析出有效成分,与酸性药物配伍可能降低药效。贮藏需防潮避光,以免碱性成分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临床用量通常6-24克,过量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妊娠期使用需医师指导,肾功能不全者应注意监测电解质。现代研究发现其碱性成分可能影响某些西药吸收,联合用药需间隔2小时。药材以板块大、无腐肉者为佳,伪品可能酸碱度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