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与肝血虚证是中医肝系病证中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核心区别在于前者属实证,以阳亢风动为特征;后者属虚证,以阴血不足为基础。两者虽均涉及肝脏功能失调,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截然不同。
肝阳上亢多因情志过极、久病耗阴或肾阴亏虚,导致肝阴不足,阳气失于制约而亢逆于上。主要症状为头晕目眩、面红耳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或伴头重脚轻感,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常用天麻钩藤饮等方剂。肝血虚证则因失血过多、脾胃虚弱或久病耗血,导致肝藏血不足,无法濡养筋脉、爪甲及目窍。常见表现为眩晕耳鸣、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爪甲干枯、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治法侧重滋补肝血,代表方剂如四物汤或补肝汤。
辨证时需注意两者可能并存或相互影响。长期肝血虚可因阴不制阳转化为肝阳上亢,而阳亢日久亦会进一步耗伤阴血。临床需结合舌脉、病史综合判断,避免误诊。肝阳上亢者忌食辛辣燥热之品,肝血虚者需避免过度劳累耗血。部分症状如头晕、目眩可能重叠,但伴随体征及舌脉差异显著,需仔细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