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风邪属于外感六淫之一,是自然界风气的异常变化侵袭人体后引发的致病因素。风邪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性,常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易与其他病邪结合形成风寒、风热、风湿等复合病邪。
风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动态特征。春季多风,故风邪致病常见于春季,但四季皆可发生。风性主动,其致病特点表现为病位游移不定,如风疹的瘙痒此起彼伏,或关节疼痛呈游走性。风邪易侵袭人体阳位,如头面、肌表、肺卫等,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汗出恶风、鼻塞流涕等。在病理传变中,风邪可引动内风,与肝阳上亢、血虚生风等内伤病机相互影响,形成复杂证候。古籍《素问》提到风者,百病之长,强调风邪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辨别风邪需结合具体证候特点。外感风邪初期宜用辛散解表法,如桂枝汤、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但需区分兼夹寒、热、湿等不同病邪。内风证候则需平肝息风或养血祛风,不可单纯解表。日常防护需注意避风保暖,特别是汗出当风或体虚之时。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发物以免助长风势。风邪致病变化多端,诊治时需动态观察病情演变,及时调整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