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以及疫疠之气。这些邪气源于自然界气候变化或特殊致病因素,可侵袭人体导致疾病。七邪概念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外感病因理论的核心内容,反映古代医家对疾病与环境关系的深刻认知。
风邪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性,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寒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暑邪炎热升散,多挟湿气;湿邪重浊黏滞,阻碍气机;燥邪干涩伤津,易损肺系;火邪燔灼急迫,耗气伤阴。疫疠之气则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七邪致病各有特点,但常相互兼夹,如风寒、暑湿等复合病邪临床更为常见。不同季节主邪各异,如春多风邪、夏多暑邪,形成中医六气与六淫的转化理论——当气候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时,正常六气即转化为致病六淫。
辨识七邪需结合四诊信息综合分析。风邪致病多见恶风、脉浮;寒邪多见疼痛、蜷卧;湿邪常见头身困重、舌苔腻。治疗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预防思想,外感初期宜用解表法驱邪外出,如辛温解表治风寒、辛凉解表治风热。需注意七邪可内生化热或与痰瘀互结,久病不愈可能由实转虚。临床需辨明邪气性质、侵袭部位及正气强弱,避免见热清热、见湿祛湿的片面治法。体质差异也影响对邪气的易感性,如阳虚者易感寒邪,阴虚者易感燥邪,提示养生需因人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