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邪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加上疫疠之气,合称七邪。这些邪气是导致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通过侵袭人体肌表、经络或脏腑,破坏阴阳平衡,引发各类病症。七邪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病因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七邪各有特性,致病特点各异。风邪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性,常引发头痛、恶风、游走性疼痛等症状;寒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导致疼痛、畏寒、肢体拘急;暑邪炎热升散,耗气伤津,多见高热、烦渴、汗多;湿邪重浊黏滞,易困脾阳,引发身重、胸闷、泄泻;燥邪干涩易伤津液,常见口鼻干燥、皮肤皲裂;火邪炎热急迫,易生风动血,导致高热、出血、疮疡。疫疠之气则具有强烈传染性,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如瘟疫、疫毒痢等。七邪可单独侵袭,也可相兼为病,如风寒、湿热等复合病邪。
临床辨治七邪需结合四诊合参,尤其注重舌脉与症状的关联性。治疗原则以祛邪为主,如散风、散寒、清暑、化湿、润燥、泻火等,同时兼顾扶正,避免过度祛邪损伤正气。预防七邪侵袭需顺应四时变化,注意起居调摄,如避风寒、防暑湿、调饮食等。疫疠之气流行时更需严格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需注意七邪与内伤病因的鉴别,如内风、内寒等虽症状相似,但病机不同,治法迥异。掌握七邪特性有助于精准辨证,提升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