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中医治疗包括调理气血、疏肝解郁、补肾益精、健脾祛湿、温经散寒。具体分析如下:
1.调理气血: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是月经不调常见证型,治疗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经为主。常用方剂如四物汤、八珍汤,可加减当归、川芎、熟地黄等药材。针灸选穴多取关元、气海、血海等,促进气血调和。日常建议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增加红枣、枸杞等补益之品。
2.疏肝解郁: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引发月经周期紊乱或经量异常。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方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配合香附、郁金等药材。针灸常取太冲、期门等穴以调畅气机。需保持情绪平稳,避免长期压抑或愤怒。
3.补肾益精:肾虚常见经期延迟、量少色淡,需滋肾填精或温补肾阳。方用左归丸、右归丸,配伍菟丝子、淫羊藿等。艾灸命门、肾俞穴可增强效果。避免熬夜及房劳过度,饮食可适量食用黑豆、核桃等补肾食材。
4.健脾祛湿:脾虚湿盛易致经血黏稠、淋漓不尽,治疗需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完带汤为主方,加苍术、茯苓等药材。针灸选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以健运脾胃。饮食忌生冷油腻,可辅以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物。
5.温经散寒:寒凝血瘀多见痛经、经血色暗有块,需温经散寒化瘀。方选温经汤、艾附暖宫丸,配合艾叶、肉桂等。艾灸神阙、三阴交可驱散寒邪。注意保暖,尤其避免经期受凉,可饮用生姜红糖水辅助调理。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需结合个体差异辨证施治,上述方法可单独或联合应用。长期调理需注重生活习惯改善,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避免自行滥用偏方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