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气虚与脾胃阳虚的核心区别在于病理性质不同,前者以功能减退为主,后者则伴有阳气虚衰的寒象。
脾胃气虚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如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气短懒言等,舌淡苔白,脉缓弱。病因多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耗伤脾气有关,病机关键在于脾失健运,胃纳不佳,气血生化不足。脾胃阳虚则在此基础上出现明显寒象,如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大便清稀或完全不化,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病因常由气虚日久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导致阳气虚衰,温煦失职,阴寒内盛。
辨证时需注意脾胃气虚以功能低下为特征,脾胃阳虚则突出虚寒表现。治疗上,气虚宜补中益气,代表方如四君子汤;阳虚需温补脾阳,常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饮食调养方面,气虚者可适量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之品,阳虚者需忌生冷,宜用生姜、大枣等温中散寒。避免将两者混淆,误用温阳药可能加重气虚阴伤,单纯补气则难以改善阳虚寒证。长期脾胃失调者应结合体质与症状综合判断,必要时寻求专业中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