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阴虚和阳虚是中医常见的两种脾胃虚证,核心区别在于阴虚以阴液不足、虚热内生为主,阳虚则以阳气亏虚、虚寒内生为特征。
脾胃阴虚多因久病伤阴、过食辛辣或情志化火导致,表现为口干舌燥、胃脘隐痛伴灼热感、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本质是阴不制阳,体内虚火扰动。脾胃阳虚则常因饮食生冷、久病耗气或年老体弱引起,症状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四肢不温、大便溏薄为主,舌淡胖有齿痕,反映阳气不足、温煦失职。两者虽均有消化功能减退,但阴虚者多见热象,阳虚者以寒象为著。
辨证时需注意,脾胃阴虚者忌用温燥药物,以免加重阴伤,宜选沙参、麦冬等甘凉濡润之品;阳虚者需避免寒凉食物及苦寒药,可适当选用干姜、白术等温补脾阳。部分患者可能阴阳两虚并存,需结合具体症状灵活调治。日常调护中,阴虚者宜清淡饮食,阳虚者需注意保暖,避免生冷刺激。若症状复杂或持续不缓解,建议由专业中医师四诊合参后指导用药,避免自行误判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