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中耳炎需及时就医检查、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滴耳液、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用力擤鼻涕、疼痛发热时可适当使用止痛退热药物。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检查:中耳炎可能引发听力下降或并发症,需由医生通过耳镜等检查判断病情程度。急性中耳炎若未规范治疗可能转为慢性,甚至影响鼓膜功能。医生会根据症状决定是否需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感染等严重情况。
2.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滴耳液:细菌性中耳炎常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需局部滴耳液辅助消炎。不可自行增减药量,避免耐药性。若鼓膜穿孔,禁用某些滴耳液以防内耳损伤。
3.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洗澡或游泳时可用防水耳塞防止进水,潮湿环境易加重感染。禁用棉签掏耳,避免损伤耳道皮肤。化脓性分泌物可用无菌棉球轻轻擦拭外耳道口,不可深入清理。
4.避免用力擤鼻涕:擤鼻涕时捏住单侧鼻孔交替进行,防止鼻腔压力骤增导致病原体进入中耳。感冒时及时处理鼻塞,可配合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减少咽鼓管堵塞风险。
5.疼痛发热时可适当使用止痛退热药物: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耳痛及发热症状,但需注意药物禁忌与间隔时间。儿童用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超量。
治疗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减少烟酒摄入。睡眠时垫高头部有助于减轻耳部充血。若出现眩晕、剧烈头痛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复诊排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