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感染后,白细胞、细菌残骸及坏死组织在创面聚集并脱水固化所致。这种病理产物常见于化脓性炎症或伤口感染,颜色多呈黄白色或灰绿色,质地黏稠或干燥,其出现通常提示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组织并大量繁殖时,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反应。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被募集至感染部位,通过吞噬作用杀灭细菌,同时释放酶类分解坏死组织。在此过程中,死亡的免疫细胞、细菌残骸、纤维蛋白及组织液混合形成脓液。若感染持续或局部环境干燥,脓液中的水分蒸发,便会逐渐浓缩固化,最终形成附着于表面的脓苔。慢性感染或免疫力低下时,脓苔可能反复出现,甚至伴随恶臭,提示厌氧菌感染的可能。
处理脓苔时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强行剥离导致创面出血或感染扩散。彻底清创是关键,可配合生理盐水冲洗或使用含抗菌成分的敷料。对于深层感染或伴随全身症状的情况,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以指导抗生素使用。日常护理中保持创面清洁湿润,但需避免过度包扎造成密闭环境。糖尿病患者或血液循环不良者更需警惕感染迁延,定期监测血糖及局部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