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登革热主要查临床症状、血液常规、血清学检测、病毒核酸检测、肝功能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症状:登革热的典型表现包括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重症病例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表现为血压下降、器官衰竭。早期识别症状有助于及时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2.血液常规: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及血液浓缩现象。血小板减少是登革热的重要特征,严重时可能引发出血。血液浓缩提示血浆渗漏,常见于重症患者。动态监测血常规变化对评估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3.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登革热病毒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辅助诊断。IgM抗体在感染后3-5天出现,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则反映既往感染或二次感染。需注意与其他黄病毒交叉反应,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4.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血液中登革热病毒RNA,适用于早期诊断。发病初期病毒载量较高,检出率较佳。该方法特异性强,可区分病毒血清型,对流行病学调查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5.肝功能指标:部分登革热患者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提示肝脏损伤。肝功能异常多为一过性,但严重者需警惕肝衰竭风险。监测肝功能有助于评估全身器官受累情况,指导临床处理。
诊断登革热需结合多项检查结果,避免单一指标误判。急性期以病毒检测为主,恢复期侧重血清学分析。疑似病例应尽早隔离,防止蚊媒传播。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和循环状态,及时纠正脱水或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