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登革热需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核酸检测、血常规检查、病毒分离培养、生化指标检测。具体分析如下:
1.血清学抗体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确认感染。IgM抗体在发病后3-5天出现,IgG抗体在恢复期升高,双份血清滴度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早期可能因抗体未产生而出现假阴性,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
2.核酸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直接检测病毒RNA,适用于发病早期。灵敏度高,可在发热1-2天内检出病毒,但需专业实验室支持。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3.血常规检查:观察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下降等典型变化。登革热患者血小板常低于100×10⁹/L,白细胞减少提示病毒感染。动态监测血象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及出血风险。
4.病毒分离培养:从患者血液中分离活病毒是确诊金标准,但耗时长且需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通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特殊病例确认,临床诊断中较少采用。
5.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肝功能、心肌酶等评估器官损伤程度。转氨酶升高提示肝脏受累,肌酸激酶增高可能反映心肌损害,严重病例需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
疑似登革热时应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尤其是阿司匹林类药物可能加重出血倾向。发病初期症状类似流感,若居住或旅行于流行区且出现高热、皮疹、肌肉痛,需尽早就医并告知暴露史。医疗机构需严格防蚊隔离措施,防止院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