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确实可能引起尿蛋白偏高。尿路感染时,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肾脏滤过膜通透性暂时增加,使蛋白质漏入尿液中。感染还可能刺激尿路上皮细胞脱落或分泌炎症介质,进一步增加尿蛋白含量。不过,这种尿蛋白升高通常是轻度、短暂的,随着感染控制可逐渐恢复正常。
尿蛋白偏高的程度与尿路感染的严重性和累及部位有关。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较少引起显著尿蛋白升高,而上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因直接波及肾实质,更易导致尿蛋白异常。炎症反应中释放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可改变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而感染引发的发热、脱水等因素也可能暂时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临床常见尿常规显示±或1+的蛋白尿,若持续存在或超过2+,需警惕合并其他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或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电泳分析有助于区分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或溢出性蛋白尿,明确病因。
尿路感染治愈后应复查尿常规,确认尿蛋白是否转阴。若蛋白尿持续存在,需进一步检查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肾脏超声等。特殊人群如孕妇、糖尿病患者或免疫低下者,尿路感染更易引发肾损伤,需密切监测。留取清洁中段尿标本可避免阴道分泌物或包皮垢污染导致的假阳性。治疗期间需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避免反复感染导致肾脏瘢痕形成。日常需注意多饮水、避免憋尿等预防措施,减少尿路感染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