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切脉所诊察的桡动脉是手腕处浅表分布的动脉血管。通过按压桡骨茎突内侧的特定位置,能够感知脉搏的形态、频率、节律等特征,这些信息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纳为脉象,用以判断气血运行与脏腑功能状态。
桡动脉作为上肢主要动脉的分支,其搏动特征易被感知且与全身气血状态存在关联。中医将切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分别对应不同脏腑功能。例如,左寸脉反映心与小肠的状态,右关脉与脾胃功能相关。这种关联并非直接解剖学联系,而是基于中医整体观与经络理论构建的功能映射。现代医学证实,桡动脉搏动可反映心率、血管弹性等生理指标,但中医脉诊更强调对脉搏力度、流畅度、紧张度等主观感受的综合分析,形成如弦脉滑脉等28种经典脉象分类。
切脉时需避免饭后、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操作,以免外界干扰影响脉象真实性。诊脉者需经过长期训练以区分细微差异,且需结合望闻问等其他诊断方法综合判断。桡动脉位置表浅,按压力度应适中,过度用力可能导致误判为沉脉,过轻则可能遗漏真实脉象。不同体型人群的血管走行存在差异,需灵活调整手指定位。需注意,脉诊结论不能替代现代医学检查,二者宜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