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切脉主要切取手腕部桡动脉的搏动情况。通过按压桡动脉不同位置,可以感知脉象变化,进而判断脏腑气血盛衰和疾病性质。这一诊断方法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是中医四诊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切脉部位选择手腕桡动脉具有特殊意义。桡动脉位置表浅且固定,便于定位和感知。中医将腕横纹附近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不同脏腑功能状态。诊脉时需运用不同指力,轻触为浮取,重按为沉取,中度为中取。常见脉象包括浮、沉、迟、数等二十八种基本类型,每种脉象反映特定病理变化。例如弦脉主肝胆病,滑脉主痰湿,细脉主血虚。脉诊需结合望闻问三诊综合分析,避免单一脉象定论。
切脉时需保持环境安静,患者手臂与心脏平齐,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后立即诊脉。医者需调匀呼吸,集中精神,每侧脉搏至少诊察五十次搏动。注意区分生理性脉象变化,如运动员多见迟脉,孕妇常见滑脉。冬季诊脉需注意肢体保暖,避免寒冷导致脉象失真。脉诊结果需与临床症状相互印证,不可机械套用脉诀。现代医学证实,桡动脉搏动可反映心率、心律、血管弹性等循环系统状态,但中医脉诊更注重对整体功能状态的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