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需要做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评估、血管功能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影像学检查:骨折诊断的核心依据是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X线片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及移位情况,适用于四肢、脊柱等部位。CT扫描可多层面观察复杂骨折,如骨盆或关节内骨折。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损伤、骨髓水肿及隐匿性骨折敏感,常用于脊柱或关节周围损伤。
2.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触诊和动诊初步判断骨折部位及严重程度。观察是否存在肿胀、畸形或皮肤破损,触诊可定位压痛点和异常活动,动诊评估关节稳定性。注意检查邻近关节功能,避免漏诊合并损伤。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生化指标有助于评估全身状况。严重骨折可能引发炎症反应,白细胞或C反应蛋白升高。开放性骨折需监测感染指标,如降钙素原。合并慢性疾病者需检查血糖、肝肾功能以指导治疗。
4.神经功能评估:骨折可能压迫或损伤周围神经,需检查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上肢骨折重点评估桡神经、尺神经,下肢关注坐骨神经分支。脊髓损伤需排查肌力分级和病理反射,必要时结合电生理检查。
5.血管功能检查:骨折端可能刺破或压迫血管,导致缺血。触诊远端动脉搏动,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怀疑血管损伤时行超声多普勒或血管造影,明确血流通畅性,避免肢体坏死等并发症。
骨折处理需结合损伤机制和个体差异,避免盲目复位或固定。急性期注意制动和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康复阶段逐步恢复活动,防止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定期复查影像,观察愈合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