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刮皮主要是为了去除外层粗皮,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煎出,同时减少苦寒之性,增强补益作用。传统炮制理论认为,白芍外皮质地坚硬且含有较多粗纤维,直接入药可能影响有效成分溶出,刮皮后可提高药材质地均匀性,使后续切片、炮制更易操作。
白芍作为常用中药材,其炮制工艺历经千年演变。刮皮处理能清除表面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材更纯净。现代白芍皮部与内部有效成分分布存在差异,芍药苷等主要活性成分多集中于去皮后的木质部。刮皮后配合酒炙、醋炙等工艺,可改变药性走向,酒制增强活血功效,醋制加强柔肝止痛效果。传统经验认为带皮白芍苦寒性偏盛,可能伤及脾胃,去皮后药性更趋平和,更适合血虚肝旺等虚证患者长期调养。
刮皮操作需在药材新鲜时进行,干燥后表皮硬化会增加处理难度。刮皮深度以去除黄褐色栓皮层为度,避免过度损伤形成层。部分产区采用机械刮皮,但手工刮皮能更好控制厚度,保留更多有效组织。临床使用需注意,过度炮制可能导致药效流失,刮皮白芍与带皮白芍适应症不同,需辨证选用。贮藏时应防潮防蛀,刮皮后暴露的白色肉质部更易霉变,建议阴干后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