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正常范围通常是以骨密度BMD来衡量的,具体数值会因年龄、性别和种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骨密度值在-1.0以上被认为是正常,介于-1.0到-2.5之间则被视为骨量减少,而低于-2.5则被诊断为骨质疏松。了解这些数值对于评估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导致骨骼脆弱,易发生骨折。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骨密度会逐渐降低,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除了年龄和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某些疾病和药物也会影响骨密度。例如,缺乏钙和维生素D的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过量饮酒等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尤其是高风险人群,能够及早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均衡饮食应包含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适量的阳光照射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规律的锻炼,尤其是负重运动,如走路、跑步和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避免不良习惯,如吸烟和过量饮酒,也能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定期体检和骨密度检测能够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治疗。对于已经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的人群,遵循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降低骨折风险。关注骨骼健康,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