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频率以每周2-3次为宜,具体需根据体质、症状及季节调整。对于慢性调理或亚健康人群,可长期坚持隔天一次;急性疼痛期可短期每日施灸,症状缓解后降低频率。体质偏寒者可适当增加次数,阴虚火旺者则需减少至每周1-2次,避免过度耗伤津液。
艾灸的最佳间隔需结合个体差异与治疗目的。健康人群日常保健,每周2次足够维持阳气平衡;虚寒体质如宫寒、关节冷痛,初期可连续灸5-7天,后续改为每周3次巩固效果。夏季阳气旺盛,频率可略低于冬季;年老体弱者单次灸量需减少,但可适当增加每周次数。疗程间建议间隔1-2天,让身体充分吸收艾热并自我调节。施灸部位也影响频率,躯干穴位如关元、足三里耐受力强,四肢末端穴位则需缩短单次时间。
过度艾灸可能导致口干、失眠等上火症状,需观察灸后反应调整方案。饭后1小时内、空腹或情绪激动时不宜施灸,酒后、高热期间禁忌。孕妇腰骶部、幼儿囟门处禁用,糖尿病患者需谨慎控制灸疮风险。每次艾灸后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防风防寒。选用优质陈艾条,避免新艾燥烈伤阴。长期艾灸者建议定期咨询中医师,搭配脉诊调整配穴与频率,避免气血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