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固定、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辅助、功能锻炼康复、饮食调养配合。具体分析如下:
1.手法复位固定:通过专业手法将错位的骨骼恢复原位,再采用夹板、绷带或石膏固定患处,确保骨骼在正确位置愈合。传统小夹板固定法能根据肢体形态调整松紧度,兼顾血运与稳定性,尤其适用于四肢骨折。固定期间需定期调整松紧,避免压迫或移位。
2.中药内服外敷:早期以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为主,中期接骨续筋常用自然铜、骨碎补,后期补益肝肾多选杜仲、熟地黄。外敷药常用栀子粉、黄柏等消肿止痛,膏药贴敷促进局部吸收。内服外敷结合可加速骨痂形成,减少后遗症。
3.针灸推拿辅助:针刺阿是穴或足三里等穴位可通络止痛,促进患处气血运行。恢复期配合推拿手法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针灸能调节全身机能,推拿则针对局部僵硬,二者协同提升康复效率。
4.功能锻炼康复:固定稳定后逐步进行肌肉收缩、关节屈伸等被动或主动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中医强调动静结合,早期以轻缓活动为主,后期逐渐增加负重,避免过度劳累影响愈合。
5.饮食调养配合:骨折后需补充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黑豆,辅以核桃、枸杞补肾强骨。忌食生冷辛辣,以免影响气血运行。不同阶段饮食侧重不同,初期宜清淡,后期可适当温补。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骨折愈合情况,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保持固定器具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溃烂。出现肿胀加剧或持续疼痛应及时就医。情志调节同样重要,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气血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