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外踝骨折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常见方法包括石膏固定、支具保护、手法复位、手术内固定、康复训练。具体分析如下:
1.石膏固定:左外踝骨折无明显移位时可采用石膏固定,通常使用短腿石膏将踝关节保持中立位,固定时间约4-6周。石膏需紧密贴合肢体避免松动,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固定期间避免负重,防止石膏受潮或破损。拆除石膏后需逐步恢复关节活动,避免僵硬。
2.支具保护:稳定性骨折或拆除石膏后过渡期可使用踝关节支具,提供外部支撑并允许有限活动。支具需根据踝部形态定制,确保稳定且不影响血液循环。佩戴期间可配合部分负重训练,逐步增强踝关节稳定性。支具使用时间视恢复情况调整,通常持续2-4周。
3.手法复位:移位性骨折需先行手法复位,通过牵引和反向施力使骨折端对齐。操作前需局部麻醉减轻疼痛,复位后立即影像学确认位置。成功复位后配合石膏或支具固定,失败则需考虑手术。手法复位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避免反复尝试加重损伤。
4.手术内固定:严重移位、粉碎性骨折或合并韧带损伤时需手术,采用钢板、螺钉等植入物固定骨折端。手术需精确恢复踝关节解剖结构,术后早期活动防止粘连。切口需保持清洁避免感染,2周后拆线并逐步负重。内固定物一般无需取出,除非出现不适或并发症。
5.康复训练:骨折愈合后需系统康复,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如踝泵运动促进消肿。中期加入抗阻训练增强肌力,后期逐步恢复平衡与步行功能。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康复期间可配合热敷、按摩缓解僵硬,定期评估恢复进度。
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固定或过早活动。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蛋白质,促进骨骼愈合。出现疼痛加剧、肿胀不退或皮肤发绀需及时就医。康复过程中保持耐心,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站立。定期复查确保骨折愈合良好,防止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