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骨折需及时就医评估骨折程度、选择合适固定或手术方式、加强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康复期科学补钙与维生素D、预防跌倒减少二次骨折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评估骨折程度: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后需尽快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位置和严重程度。轻微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严重移位或关节内骨折需考虑手术干预。延迟治疗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或长期卧床并发症。
2.选择合适固定或手术方式: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外固定、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椎体压缩骨折可考虑椎体成形术,髋部骨折多需手术复位固定。手术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权衡风险与获益。
3.加强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折后需长期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或促骨形成药物,抑制骨质流失。常用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等,需遵医嘱定期复查骨密度。
4.康复期科学补钙与维生素D:每日钙摄入量应达标,同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饮食可增加乳制品、豆制品摄入,必要时使用钙剂。避免过量补钙导致血管钙化。
5.预防跌倒减少二次骨折风险:居家环境需减少障碍物,安装扶手防滑垫。外出使用助行器,避免雨天湿滑路面行走。定期检查视力,避免服用导致嗜睡的药物。
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后需综合管理,治疗与预防并重。日常活动需量力而行,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定期复查骨代谢指标,调整用药方案。保持适度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