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炎发作期间不建议掏耳朵。掏耳朵可能加重炎症或导致鼓膜损伤,尤其在急性期,外耳道皮肤处于充血、水肿状态,工具刺激可能引发疼痛或继发感染。若存在鼓膜穿孔,操作还可能将耵聍或异物推入中耳腔,进一步影响病情恢复。
耳膜炎通常由细菌、病毒感染或外耳道损伤引发,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此时外耳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掏耳朵容易破坏皮肤完整性,增加病原体入侵风险。医用棉签或挖耳勺可能携带微生物,操作不当还会将外耳道分泌物推向深处,堵塞耳道或黏附于鼓膜表面,延缓炎症消退。部分患者因瘙痒感试图掏耳朵缓解,反而可能划伤黏膜,导致出血或继发真菌感染。
避免自行处理耳道分泌物,需由医生使用专业器械清理。洗澡时防止污水入耳,可用无菌棉球轻堵外耳道口。勿滥用滴耳液,部分药物可能刺激黏膜或掩盖病情。若耳垢过多影响听力,建议就诊由医生评估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或吸引器取出。治疗期间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戴耳机或长时间侧卧压迫患耳。耳痛剧烈时可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但不可随意使用偏方或热敷,以免加重肿胀。恢复期若出现流脓、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复诊,排除并发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