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属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该疾病可以导致急性和慢性肝炎,严重时可能引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尤其在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感染率较高。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都可能含有病毒,因此与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共用针具或不安全的性行为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孕妇在分娩过程中也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乙型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30至180天,部分感染者在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表现。对于部分人群,特别是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和相关并发症。
在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方面,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疫苗接种通常在出生后不久进行,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者的体液接触、使用安全的注射器和避孕措施也是预防的重要手段。对于已感染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病毒载量监测,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工作者、性伴侣多的人群等,定期检测HBV感染状态也是必要的。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