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的临床表现有突发性足跟部剧烈疼痛、行走时足跟无力或无法踮脚、局部肿胀并伴随瘀斑、可触及跟腱部位凹陷、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增加。具体分析如下:
1.突发性足跟部剧烈疼痛:跟腱断裂时通常伴随足跟部突发锐痛,疼痛程度与断裂程度相关。多数情况下疼痛剧烈且持续,尤其在尝试活动踝关节时加重。疼痛可能向小腿或足底放射,但以跟腱附着点附近最为明显。
2.行走时足跟无力或无法踮脚:由于跟腱是足部跖屈的主要动力结构,断裂后足跟无法正常发力。表现为行走时患侧足跟抬离地面困难,单腿站立时无法完成踮脚动作。严重者可能出现步态异常,如拖行或跛行。
3.局部肿胀并伴随瘀斑:断裂后局部组织出血及炎症反应导致肿胀,肿胀范围多局限于跟腱走行区域。瘀斑通常在伤后24至48小时逐渐显现,颜色由红紫转为青黄,提示皮下出血吸收过程。
4.可触及跟腱部位凹陷:完全断裂时可在跟腱走行区触及明显凹陷,因断端回缩所致。触诊时凹陷处有压痛,断端近侧可能触及膨大的肌腱残端。部分断裂者凹陷不明显,但局部存在压痛及增粗。
5.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增加:跟腱断裂后失去对踝关节的牵制作用,被动背屈时活动度较健侧增大。检查时需双侧对比,患侧背屈角度通常超过健侧10度,且伴有终末抵抗感减弱。
跟腱断裂后需避免自行按摩或热敷,以免加重出血和肿胀。早期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有助于断端对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肌腱回缩或愈合不良。康复训练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过早负重可能影响愈合。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