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中药调理、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生活护理。具体分析如下:
1.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抗生素是首选治疗方法。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类、甲硝唑等。轻症可口服给药,重症需静脉输液。疗程通常为7-14天,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治疗,避免耐药性产生。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分泌物变化及腹痛缓解情况。若效果不佳,需调整用药方案。
2.中药调理:中医认为子宫内膜炎多因湿热瘀阻所致,可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常用方剂如桂枝茯苓丸、桃红四物汤等,需辨证施治。中药可缓解慢性炎症,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少粘连风险。疗程较长,需持续用药1-3个月。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避免加重湿热。中药与抗生素联用可提高疗效,但需间隔2小时服用。
3.物理疗法: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辅以热敷、短波透热等物理治疗。热敷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短波透热可增强局部代谢,加速炎症吸收。物理疗法每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急性期禁用热疗,避免感染扩散。治疗期间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物理疗法需在专业机构进行。
4.手术治疗:对于合并宫腔粘连、脓肿或药物治疗无效者,需手术干预。宫腔镜可清除粘连组织,引流脓液,同时取病理检查。术后需继续抗感染治疗,预防复发。手术创伤较小,恢复期约1-2周。严重病例可能需切除子宫,但仅适用于无生育需求或病变广泛者。
5.生活护理: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选择透气棉质材质。饮食清淡,多摄入高蛋白、维生素食物,增强免疫力。避免劳累、久坐,适度运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定期复查,直至症状完全消失且检查指标正常。
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方案。出现发热、腹痛加重等情况及时就医。长期慢性炎症可能影响生育功能,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日常注意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