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由特定头部位置变化引发的短暂性眩晕,属于常见的前庭系统疾病。该病症由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当头部移动时,耳石移位刺激平衡感受器,导致强烈的旋转性眩晕,通常持续数秒至一分钟。发作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但无听力下降或神经系统异常,具有自限性且易复发。
发病机制与耳石器中的碳酸钙结晶脱落密切相关,常见诱因包括头部外伤、内耳缺血或老化。诊断主要依靠Dix-Hallpike试验或滚转试验,通过诱发典型眼震旋转性或垂直性确诊。治疗首选耳石复位手法,如Epley或Semont法,成功率可达80%以上。部分患者需配合前庭康复训练增强代偿能力,药物仅用于缓解急性期症状。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女性多于男性,可能与骨质疏松相关。病程通常为数周至数月,少数病例反复发作需长期管理。
避免快速转头、弯腰等诱发动作可降低发作频率。复位治疗后需保持头部直立48小时,睡眠时垫高枕头30度。合并高血压或颈椎病患者需评估操作风险,骨质疏松者建议检测血钙水平。若眩晕持续超过1小时或伴头痛、复视需排除脑卒中。孕妇及术后患者应选择改良复位手法。日常可进行Brandt-Daroff习服练习,但急性期禁止驾车或高空作业。定期随访有助于监测耳石复位效果及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