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牛奶性寒,主要源于传统理论对食物性质的划分以及临床观察的总结。根据中医理论,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与其对人体气血阴阳的影响有关。牛奶被归类为寒性,因其具有滋阴润燥、清热生津的作用,适合阴虚火旺体质的人群,但过量食用可能加重脾胃虚寒者的不适。
中医对食物性质的判断基于长期实践经验。牛奶味甘性微寒,能补虚损、益肺胃,但消化吸收需要消耗脾胃阳气。对于平素畏寒、大便溏稀或容易腹泻的人群,寒性牛奶可能进一步削弱脾胃功能,导致腹胀或消化不良。古代医籍如《本草纲目》也记载牛奶甘寒无毒,强调其润肠通便的特性,侧面印证了寒凉属性。现代研究虽未直接证实寒性概念,但发现部分人群存在乳糖不耐受,与中医描述的脾胃虚寒症状有相似之处。
饮用牛奶需结合体质辨证。湿热体质或肺燥咳嗽者适量饮用可缓解症状,而阳虚体质者建议加热后饮用,或添加生姜、肉桂等温性食材以中和寒性。儿童及健康人群若无特殊不适,正常饮用即可。若长期出现腹泻、胃脘冷痛等反应,应咨询中医师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强调辨证施食,食物属性仅为参考,个体差异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