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和血虚是中医常见的两种虚证,主要区别在于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不同。气虚以功能减退为主,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等;血虚则以营养不足为主,常见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两者虽均为虚证,但病位和调理方法各异。
气虚多因先天不足、久病体弱或过度劳累耗伤元气,导致脏腑功能低下。典型症状包括容易疲劳、说话声音低微、食欲不振、舌淡胖有齿痕。肺气虚可见咳嗽无力,心气虚则心悸怔忡,脾气虚常伴腹胀便溏。调理以补气为主,常用黄芪、党参等药物,配合艾灸足三里、气海等穴位。血虚常由失血过多、脾胃虚弱或久病耗血引起,除面色无华外,还可能伴随手足发麻、月经量少色淡、唇甲色淡。肝血虚者易出现视力模糊,心血虚则多梦健忘。治疗需滋阴养血,选用当归、熟地黄等药材,配合饮食调养如红枣、猪肝等补血食材。
辨别时需注意两者可能并存,形成气血两虚,表现为既有气短懒言又有头晕心悸。诊断需结合舌脉,气虚者脉弱,血虚者脉细。避免盲目进补,如血虚误用温燥补气药可能加重阴血耗伤。日常调理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或熬夜,气虚者应减少剧烈运动,血虚者需忌食生冷。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