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和气虚是中医常见的两种虚证,主要区别在于病理基础与表现特征不同。血虚以血液不足或功能减弱为核心,气虚则以元气亏虚、脏腑功能低下为特点。两者虽同属虚证,但病因、症状及调理方向存在明显差异。
血虚多因失血过多、久病耗血或脾胃虚弱导致生化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唇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等。血液濡养功能下降,易出现肢体麻木、皮肤干燥等症状。调理以补血为主,兼顾健脾生血,常用当归、熟地黄等药物。气虚则因过度劳累、久病体弱或先天不足,导致元气损耗,常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食欲不振、舌淡苔白等。脏腑功能减退,活动后症状加重,调理需补气健脾,多用黄芪、党参等药材。
辨别血虚与气虚需结合具体症状与舌脉。血虚者舌淡脉细,气虚者舌淡胖有齿痕、脉弱。两者可能并存,形成气血两虚,需综合调理。避免盲目进补,血虚者忌过度温燥,气虚者慎用滋腻药物。饮食上,血虚宜食红枣、猪肝,气虚可选用山药、粳米。长期症状未缓解或加重时,建议寻求专业中医辨证施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