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类型可通过观察粪便性状、伴随症状及病程长短进行初步判断。常见类型包括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每种类型的病因和表现有所不同,准确识别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感染性腹泻多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粪便常呈水样或黏液脓血便,可能伴随发热、呕吐等症状。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婴幼儿,粪便呈蛋花汤样;细菌性痢疾则表现为里急后重、脓血便。非感染性腹泻通常与饮食不当、过敏或气候变化有关,粪便多为稀糊状,无显著发热。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之间,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或营养吸收不良相关;慢性腹泻超过2个月,需警惕乳糖不耐受、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疾病。
判断时需结合病史、喂养情况及体格检查,避免仅凭单一症状下结论。注意记录腹泻频率、粪便性状及尿量,防止脱水。感染性腹泻需隔离处理,非感染性腹泻应调整饮食结构。若出现精神萎靡、眼窝凹陷、血便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滥用抗生素,尤其是病毒性腹泻,以防扰乱肠道菌群。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人工喂养者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餐具,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