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可通过观察口腔疱疹、检查手足皮疹、留意发热症状、关注食欲减退、结合病程进展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观察口腔疱疹:手足口病早期会在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水疱,常见于舌面、颊黏膜及硬腭部位。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有明显疼痛感,影响进食。部分病例可能伴随咽部充血,但不会出现扁桃体化脓。口腔病变通常早于皮肤症状出现,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2.检查手足皮疹:典型病例会在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5毫米,周围有炎性红晕。皮疹可能发展为小水疱,疱壁较厚,不易破裂。少数患者皮疹会延伸至膝、肘关节周围。手足皮疹通常无瘙痒或疼痛感,与普通过敏或湿疹有明显区别。
3.留意发热症状:多数患者发病初期伴有低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9℃之间,持续1-3天。发热可能先于皮疹出现,但极少出现高热或超高热。若体温超过39℃且持续不退,需警惕重症倾向。发热期间可能伴随精神萎靡或四肢乏力。
4.关注食欲减退:由于口腔疱疹疼痛,患者常出现拒食、流涎等症状。婴幼儿可能表现为频繁哭闹或夜间惊醒。食欲下降程度与口腔溃疡数量相关,严重者可能导致脱水。观察进食量与日常对比,可辅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5.结合病程进展:普通病例皮疹约3-7天消退,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发热通常不超过48小时,整体病程在7-10天内自愈。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提示可能进展为重症,需立即就医。
出现症状后避免抓挠皮疹,防止继发感染。保持口腔清洁,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及时采取物理降温。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免交叉传播。接触患者后需彻底洗手,污染物应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