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瞳孔变化、肢体功能障碍、生命体征紊乱。具体分析如下:
1.意识障碍:颅脑损伤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嗜睡或反应迟钝,重者可陷入昏迷。意识状态与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如脑干受损可能导致深度昏迷。部分病例伴随躁动或谵妄,提示颅内压增高或脑组织缺氧。动态观察意识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
2.头痛呕吐:头部剧烈疼痛是常见症状,多因颅内出血或脑水肿刺激脑膜所致。呕吐常呈喷射性,与颅内压升高有关。疼痛部位可能与损伤区域相关,如额部撞击伤多引发前额痛。反复呕吐需警惕脑疝风险,尤其伴随意识恶化时需紧急处理。
3.瞳孔变化: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射消失提示脑疝可能。一侧瞳孔散大多因同侧颞叶钩回压迫动眼神经,双侧瞳孔散大则预示脑干功能衰竭。观察瞳孔形态需结合其他体征,如伴随肢体瘫痪可定位损伤侧。早期瞳孔变化是病情危重的信号。
4.肢体功能障碍:单侧肢体无力或瘫痪常见于对侧大脑半球损伤,如基底节区出血。肌张力异常或病理反射阳性表明锥体束受损。部分病例出现癫痫发作,与脑皮质刺激性损伤相关。功能障碍范围可反映损伤程度,需与脊髓损伤鉴别。
5.生命体征紊乱:呼吸节律异常如潮式呼吸提示脑干受压,血压升高伴心率减慢是库欣反应的表现。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可引发中枢性高热。生命体征监测对判断预后至关重要,尤其需关注呼吸骤停等危急情况。
颅脑损伤后需立即就医,避免随意移动头部。观察期间禁止饮食以防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记录症状变化时间点,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影像学检查不可拖延,明确损伤类型后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康复阶段应逐步恢复活动,避免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