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外敷时通常需要炒熟使用。炒制后的白芥子药性更温和,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同时增强散结消肿、温通经络的功效,更适合外敷治疗关节疼痛或痰湿阻滞等症。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生品辛温走窜,刺激性较强,直接外敷可能导致皮肤发红、起泡甚至灼伤。炒制后芥子油苷类成分部分分解,辛辣之性减轻,但保留温通作用,更利于透皮吸收。传统用法常将炒白芥子研末,用姜汁、醋或黄酒调敷,增强渗透性。例如治疗寒性哮喘,可配伍细辛、甘遂;缓解风湿痹痛,多与川芎、花椒同用。现代炒白芥子外敷能扩张局部毛细血管,促进炎症消散。
使用炒白芥子外敷需注意皮肤敏感测试,首次敷贴不超过30分钟。孕妇、皮肤溃烂或过敏体质者禁用。外敷后若出现灼痛需立即清洗,必要时涂擦植物油缓解。避免接触眼、口鼻黏膜。药材炒制以微黄爆裂为度,过火易失效。外敷期间忌食生冷,防止药性冲突。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配伍使用,连续敷用不超过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