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特点主要表现为外观清亮或微浊,压力轻度升高,细胞数轻度至中度增多且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这些改变与细菌性脑膜炎有明显区别,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关键依据。典型改变包括压力常在200-300mmH₂O之间,外观多呈无色透明,少数因细胞数增多可呈毛玻璃样混浊。细胞计数通常在50-500×10⁶/L范围内,疾病早期可能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24-48小时后会转为淋巴细胞占优势。蛋白质含量轻度升高至0.5-1.0g/L,一般不超过1.5g/L。糖含量基本正常,与血糖比值>0.6,氯化物也维持在正常水平。部分病例可通过PCR检测到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体核酸。脑脊液培养虽常为阴性,但有助于排除细菌感染。
需注意脑脊液改变与病程阶段相关,发病初期可能不典型。腰椎穿刺前需评估颅内压增高风险,操作后需平卧4-6小时。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表现,结核性或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也可呈现类似改变。免疫抑制患者可能出现细胞反应不典型的情况。治疗过程中需动态监测脑脊液变化,糖含量突然下降需警惕继发细菌感染。特殊病原体如HSV-2感染时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现象。脑脊液IgG指数和寡克隆带检测对鉴别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有参考价值。